水土保持对维护河流健康的作用-最新凯时注册

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,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健康的河流,可以缓解旱涝灾害,涵养水分,调控洪水,净化环境,调节气候,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。长期以来,人们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,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,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,生态环境逐步退化,河流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,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,它是江河治理和国土整治的根本,对维护河流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
1健康河流的内涵

按照生态系统价值的一般分类方法,河流的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利用价值,一类是非利用价值。在利用价值中,又分为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。直接利用价值是可直接消费的产出和服务,包括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。间接利用价值是指对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支撑功能,也是对于人类的服务功能。包括河流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;水分的涵养与旱涝的缓解功能;对于洪水控制的作用;局部气候的稳定等。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董哲仁认为“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良好河流”才是健康河流,就是一方面要求人们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保持在合理的程度,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;同时也要求人们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,保障其状况处于合适的健康水平。

2水土流失对河流健康的危害

长期以来,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大自然演变等原因,特别是由于人们对河流生命的漠视,只顾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地掠夺索取资源发展经济,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,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,生态环境逐步退化,河流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。许多河流河源衰退、河槽淤塞、河床萎缩、河道断流和水污染严重,使得依赖河流的生态系统出现紊乱甚至崩溃,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

2.1环境恶化,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加大,受灾程度增大

水土流失使得依赖河流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,生态环境不断恶化,生态功能日益衰退。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稀疏,光山秃岭,基岩裸露,沟壑纵横,地貌破碎,地表植被破坏后,暴雨时常引起洪水泛滥成灾。据《新邵县志》记载:我县从1912年至1989年的78年中共发生洪涝灾害40次,平均每1.95年出现一次[1],尤以1954年受灾最为严重。由于河床淤塞,河道行洪能力下降,土壤涵蓄能力降低,往往出现小流量,高水位,小水大灾等现象。1996年7月,新邵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,县城资水水位达216.77m,超出警戒水位9.23m,所有街道被淹,交通、电力、通信、供水全部中断。全县15个乡镇687个村普遍受灾,直接经济损失达13.579亿元。

2.2河道淤塞,河床抬高,水利水电工程效益降低

由于植被较差,表层土壤裸露,在水力的侵蚀下,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和固体废弃物,沿程淤积于水库与河流中,使河床抬高,河道萎缩,水利水电工程效益降低。石马江为资水一级支流,整个流域每年流失泥沙25万t以上,80%流到干支流河道,致使河床抬高。据调查,该流域河床较50年代初期平均抬高1.5~2.0m,严重地段如五星坝至小塘镇石槽村地段河床比农田高0.8~1.2m,变成了地上悬河。石马江流域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,在干、支流上拦河筑坝84座,其中干流上灌田667hm2以上的河坝14座,灌溉面积1560hm2,配装发电机17台,年发电量达10×106kw•h。昔日的石马江,灌万顷良田,亮干家万户,现在由于河床淤塞,自流灌溉面积减少了48%。同时,由于水中泥沙含量高,水轮机使用寿命由初期的1~2年降低到0.5~1年,维修费用不断增加,效益大减。

2.3水资源减少,水环境质量下降

水土流失区在失去植被调剂天上水,控制地表水,涵养地下水的功能以后,自然水源明显减少。河流形成大雨大涨、小雨小涨、停雨干涸的状况。巨口铺镇在五十年代时,森林茂密,溪水长流,现据14条溪河调查,已淤塞长达13340m,占总长度的15.7%;淤沙量25620m3,受淤河床平均每米淤沙1.92m3,减少流量27%。全县塘、库、河坝等水利设施受淤也很严重,许多河坝现已变成了干枯的沙洲,导流和灌溉效益大减。全县因淤塞而失效的山塘2300口,占总数的7.76%。坪上镇603口山塘,已淤塞97口,85处河坝已淤塞38座,分别占塘坝的16.1%和44.2%;66处水井,减少水量40-75%,全镇共减少蓄水量约20万m3。同时,水土流失还使水环境质量下降。流失的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,使水体中泥沙含量增加,水的浊度加大,且其中含有的大量无机盐类和化肥农药等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,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,自我净化功能下降。

3水土保持在创建健康河流中的作用

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,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,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,它是江河治理和国土整治的根本,是防洪保安的重要屏障,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,是保证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基石,对维护河流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
新邵县自1997年实施“长治”工程以来,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兴县战略,统筹经济发展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,通过全县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,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,为创建健康河流作出了一定贡献。

3.1水土保持能有效保护和培育水土资源,减少水旱灾害

森林植被对降雨有15~40%的截留作用,而更重要的是能改变降水的性质。植被多层次地遮蔽地面,对雨水起着突出的分散和消力作用,削弱雨水对地表的溅击力。地表枯落物使雨水分散成水膜以后,缓慢地渗入土中的份量,一般占降水的50%以上,减轻了降水形成径流后对地表的冲力。同时,由于降水受到植被及枯落物的阻拦和滤积,即使在暴雨的情况下,流出的也是潺潺清流,这是植被调剂和过滤地表径流的作用,是其它措施所不能替代的。据测定,林地比裸露地地表径流要少78.4%,同时,植物根系对土体有很大的固持作用。植被覆盖率在70%以上时,不论任何坡度和降雨都可以防止土壤面蚀。水土保持通过植树种草,增加植被覆盖,利用树冠截留雨水,地表枯落物阻拦和滤积降水、植物根系固持土体来涵养水源,保持水土,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几率。

3.2水土保持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,减少河流水库淤积

水土保持通过因地制宜,科学布设各项措施,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,保护水土资源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(如水平梯田、拦沙坝、沉沙池、排灌沟渠等)通过塑造微地形,改变地表径流的运动形态而将水留住,有效控制土壤侵蚀,防止水土流失,减少河流水库淤积。据统计,截至2006年底,全县共建成拦沙坝、沉沙池、蓄水池、排灌沟渠等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措施860处,每年可增加保水能力3860万m3,拦蓄泥沙71.2万t,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,减少了河流水库的淤塞。

3.3水土保持可以改善生态环境,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

林草植被是构建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,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生物措施通过植树种草、封禁管护、能源替代、舍饲养畜和退耕还林,实行生态修复,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,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,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。至2006年底,全县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3.2km2,实施保护面积100km2,保存率86%。营造水土保持林6040hm2,建设经济林果基地1518hm2,种草150hm2,封山育林8260hm2,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47.3%提高到了53.1%,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。

3.4水土保持可以降低河流泥沙含量,提高水环境质量

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最新凯时注册-ag尊龙app过多措并举,不断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,重建良好的生态系统,在保水、保土、保肥的同时,降低了河流泥沙含量,过滤和吸收了大量有害物质,从而避免或减少进入水体的面源污染物,提高了水环境质量。通过“长治”工程的综合治理,保持了水土,减少了入河泥沙,2006年的资水泥沙含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,呈现大幅下降之势。通过监测表明,资水酿溪站2006年的年均含沙量为1.35kg/m3,而多年平均含沙量为1.86kg/m3,减少幅度达到了27.4%。

3.5水土保持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

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,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,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,能动的利用自然,改造自然、保护自然;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,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,自然灾害、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等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鲁班乐标过因地制宜,科学布设各类措施,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,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,而且改善了群众的生活、生存条件,有力地推动了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和经济、社会的协调发展,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
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,其中之一是: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,生态环境得到改善,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,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,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。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,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、保持水土、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和改善生态人居环境,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,对维护河流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免费
试用

服务
热线
微信
咨询
返回
顶部
网站地图